對台灣的展覽越來越失望? 教你如何慎選展覽,降低踩雷機率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只想吸引大眾來拍照打卡的展覽出現,展覽內容也都刻意規劃成方便拍照的區域,雖然我並不排斥拍照打卡這件事情,藝術或設計展若能讓觀賞者進入體驗、互動,是件有趣又好玩的事情,但不少展覽主軸失焦,實際展物內容空泛,很容易看到”沒什麼好看的”展覽,看完的心情就像是看到難看的電影一樣令人煩躁,浪費時間金錢和好心情,以下提供給你,我自己識別好展覽的五個方法:

1.判斷指標一: 巡迴展

如果一個的展覽有去過好幾個國家巡迴展覽,表示獲得國際上一定層度的認同,展覽品質也會有所把關,同時,因為有在其他國家先展過,網路上多少都會有部分展品的實際分享照,可以先利用這個判定是不是你感興趣的內容。例如日本的team-Lab展,除了日本、台灣、中國有展以外,也到了澳洲、美國、丹麥和西班牙等地展覽。他們有巡迴展和常設展外,也再每年的展覽裡不斷更新作品和變更體驗效果,是我私心推薦連去旅行時可以關注的好展。


teamLab | image from teamLab official website


2.判斷指標二: 創作者或品牌知名度

如果是知名品牌或有名的創作者,品質可以有一定的保證,例如Hermes近幾年的展覽都和它的品牌一樣擁有相同的高品質內容,和富含巧思的設計。但我們不一定都知道很多品牌或創作者,那如何判定是否”有名”呢?很簡單,只要"名稱"拿去google,如果有出現在右欄的Wikipedia,則表示非常知名; 如果沒有,但他的官網出現在收尋後的第一條,也算是有一定程度的名氣喔(表示很多人看)。


2017年Hermes在台北的展覽
2018年Hermers在百貨公司裡的展覽

3.判斷指標三: 最有名的作品

不是從國外來的就一定好,也不是"有名"的就一定很值得去看,像是故宮或是北美館常常會向法國、英國、日本等國外有名的美術館借館藏來展,但有時候只是借了有名藝術家其他比較不有名的作品,真正被大家期待的有名作品並沒有借來展出,就像是主菜沒端上來,只端了配菜和小菜來,這樣的展覽真的會稍微比較沒那麼精彩。

4.判斷指標四: 新東西

新銳設計師或不知名藝術團體也常有很值得看得展品,所以撇開知名度,我會觀察展覽開辦的初衷和主軸,是否是想傳達某個新想法? 新思維、新媒材、新詮釋手法、新體驗等都能成就一個好展覽,讓進入展場的我們打開腦洞獲得啟發,例如最近去看的這兩個展覽,其實都是我沒聽過的團體和藝術家,但媒材和議題都耳目一新,很有創新點。

展覽一體驗不存在的真實感 超寫實人體雕塑展

展覽二不只是紙膠帶,膠帶的街頭藝術TAPE ART


5.判斷指標五: 展覽海報風格

通常一個展覽所呈現出來的視覺風格,也等於展覽主體要走的調性與群眾。我會先判斷這個風格是否是我喜歡的,它是否吸引我,因為風格喜好是很個人的偏好,一個展覽再怎麼有趣,但卻是用你不愛的方式呈現、對話,怎樣你都不會覺得享受其中呢,用海報風格來決定是否去看展一點都不奇怪,而且連海報都用心設計的團隊,也會一樣的在意佈展品質,所以海報風格也是展覽還沒開展前的先行好用判斷指標喔,例如前面提到的兩個展覽的海報就和實際展場看到的風格視覺效果很一致喔。


展覽一的海報| image from中正紀堂官網

展覽二的海報 | image from松山菸廠官網


以上這五個指標也可以幫助你在展覽開展前,判斷是否先買早鳥票/預售票,用便宜價格搶先購入好展覽,是非常超值的做法。

另外,如果是想去參加像是旅展、咖啡器具展、車展等由很多廠商組合起來辦的聯合型展覽時,只要判定: 1.是否能達到自己想去看的目標(買到便宜的產品或是純粹走走看看),2.自己喜歡/看中的商家有沒有要來,就很足夠了。

希望以上五個判斷指標有幫助到你,如有任何疑問歡迎留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在文章最下面幫我按5下Like,支持我持續分享創作文章的動力,我將得到likecoin的回饋喔。回饋將由likecoin基金會出,完全不會花到錢喔!

支持創作,正向分享交流。



留言